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長照十年目前推動之情形與困境

建立長照體系的空笑夢

長期照顧,照不到的所在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七條保留條文談我國長期照顧發展的困境與願景

台灣長期照顧體系需要「公評人」嗎?公評人會「公平」嗎?

台灣長照人力不足…逾64萬!

在宅養老才是長照主流

 

長期照顧,照不到的所在

人籟論辨月刊 發行日期:2012-07-01 刊號:95
撰文/尤美女(立法委員)

邁入老年化的台灣社會,因公共福利不受重視,過度依賴外勞及女性家屬扛起照護責任。推動已五年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看來效果不彰,未來若要重燃長照,甚至推動長照保險,不能不傾聽各方需求。

  照顧產業化,貧富有別
近年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快得嚇人,老年照顧政策的擬定也益顯迫切。人口越來越老,意謂失能者也隨之增加。內政部統計,目前台灣老年人口已超過240萬,約占總人口10%,其中需要長期照顧者有七十多萬人。推估未來台灣失能人口,將以每五年約成長20%的速度急遽增加。

  失能者的長期照顧是許多民間社福與婦女團體的關注重點,他們要求盡速建立「照顧公共化」的福利體系。然而,台灣的社福政策方向從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至今,卻以經建會主導的「照顧產業化」為主。2009年行政院院長劉兆玄提出「推動六大新興產業」,醫療照顧即為其中之一。計畫中的「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囊括了養生保健、智慧醫療、國際醫療、國家衛生安全、生技起飛計畫,預計四年內投資864億元。顯而易見,政府鎖定的是有消費能力的老年人口,而負擔不起的老年人便無福消受。

  針對整體失能人口,台灣目前實施的是「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07-2016年),預計十年挹注新台幣817.36億元,但這遠遠低於健康照護產業四年864億元的豐沛資源。而使用「長照十年」服務的人數,全國僅有八萬多人,主要提供殘補式的福利照顧,對象以中低收入戶為主,一般戶則需自付40%。再加上服務不穩定與申請流程繁雜,都降低了民眾的使用意願。

  照顧市場化,依靠外勞
政府除了推動照顧產業化囿限使用族群,另一作為就是自1992年起開放外勞,放任「照顧市場化」,讓失能者的家庭自行聘僱外勞以解決人力需求。根據2011年的統計,外籍看護工已高達19萬5726人。

  國家引進外勞,卻忽視勞雇雙方的溝通障礙、教育訓練、勞動權益、照顧品質等問題。因此,我們看到有的雇主苦於和外勞溝通不良,又不敢隨意更換;我們也看到,在外勞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的政策限制,以及高額仲介費的現實逼迫之下,有的外勞選擇逃跑,或是一再忍耐超時工作,甚至忍受連續性侵。

  至於聘僱不起外勞,或是不放心外勞進駐的家庭,大概只能依靠家庭成員自行照顧。目前有長照需求的七十多萬人當中,扣除使用政府服務的八萬多人、聘僱外勞的十九多萬人,還剩下高達四十多萬人純粹由親友照顧,沒有其他幫手。

  照顧女性化,人權不保
這四十多萬失能人口的家庭照顧者,又約有八成為女性。當我們遇到家庭成員出現失能狀況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先考慮家中姊妹、女兒、媳婦誰能擔負照顧責任,再來打聽如何申請外籍看護。加上外籍看護大多為女性,政府等於將照顧重擔壓在本國和外國的女人身上。因此,國家漠視長照福利政策的後果即是「照顧女性化」。

  有酬的外籍照顧者的處境堪憂,無酬的家庭照顧者,在性別角色及孝道文化的壓力下,做牛做馬也休息不得。根據2006年內政部「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統計,身心障礙者的主要照顧者以女性居多,占78.91%;每日的照顧時間平均高達14.02小時。此外,2008年勞委會職訓局的「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指出,外籍看護工例假日「都不放假」的比例竟高達54%。休息,應為基本人權。當照顧者身心耗竭時,失能者又能得到什麼樣的照顧品質?

  推長照保險,需補足地方資源
為了修補長照制度的重重缺失,馬政府從2009年開始召開公聽會,研議「長照保險」。不少民間團體質疑,在長照服務資源不足的現況下,如果政府草率開辦長照保險,民眾繳了保費,會不會用不到服務?目前長照保險的唯一出路即是馬政府正在研擬的「長照服務網」計畫,雖然尚未說明計畫期程,但看來正是為了開辦保險之前的準備,藉以補足各地長照資源之建置。

  從行政院今年二月送至立法院待審的「長照服務法」草案看來,行政院只願意成立弱化的「長照諮詢小組」,拒絕了民間建議的「長照審議委員會」的多元組成,這樣一來,最需加強長照資源的弱勢族群,包括原住民、女性家屬、照顧勞動者等意見,要從何納入長照政策?

  現金給付,恐扭曲制度
另一有關長照保險的辯論主題為:是否發放「現金給付」?民間團體質疑,現金給付可能會讓女性家屬申請不到服務,只好收下微薄零用錢卻背負沉重照顧壓力?德國自1995年開辦長照保險,發放現金給付即導致長照服務體系難以健全發展。直到2008年,使用服務的人只有13%,高達72%的人只領取現金,兩者都選擇的人僅約15%。

  如果將台灣草案比照德國制,以實物給付的三成來發放現金給沒有使用服務的民眾,未來保險開辦後,若以現行居家服務時數及時薪來計算,台灣的(女性)家庭照顧者,每月最多只能領到4860元。
未來台灣的長照保險,若將保費收入轉為發放現金給付,而非服務建置的話,可以預見民眾拿這幾千元來補貼聘僱外勞的支出,或是交給女性家屬來擔任主要照顧者。這些照顧者只能領微薄的勞動薪資,卻必須長期處於心力交瘁、孤立無援的困境。

  資訊透明,才能健全政策
民眾期待長照制度能提供更充足的服務資源與多元的服務模式,以減輕人民的照顧重擔。尤其長照牽涉到不同背景、地區、性別、族群的多元需求,因此政府更應廣納各界民意參與討論。但從行政院的目前規畫看來,國會只有看到「長照服務法」草案,卻還未見「長照保險法」草案,難以對照檢視長照政策的延續性。我們期待政府公開規畫資訊,讓民間充分辯論,這才是首要的解決之道。

 

資料來源: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