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長照十年目前推動之情形與困境

建立長照體系的空笑夢

長期照顧,照不到的所在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七條保留條文談我國長期照顧發展的困境與願景

台灣長期照顧體系需要「公評人」嗎?公評人會「公平」嗎?

台灣長照人力不足…逾64萬!

在宅養老才是長照主流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 吳玉琴

壹、計畫的背景與目標

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於1993年達7%,成為高齡化國家,2010年已提高到10.7%,預計2017年比率將超過14%,成為高齡(aged)社會,2025年比率將再超過20%,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台灣人口中將有五分之一是老人,老人人口比率直逼英國、法國及美國等已發展國家人口老化現象。(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

隨著老人人口快速成長,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將急遽上升,這些功能障礙者或缺乏自我照顧能力者,除健康與醫療服務外,也需要廣泛的長期照顧服務。為滿足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的快速增加,行政院於2007年4月核定「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下簡稱長照十年計畫),規劃於10年內挹注新台幣817.36億元經費,以建構一個符合多元化、社區化(普及化)、優質化、可負擔及兼顧性別、城鄉、族群、文化、職業、經濟、健康條件差異之長期照顧制度。(內政部,2008年)

長照十年計畫的基本目標為「建構完整之我國長期照顧體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礙者能獲得適切的服務,增進獨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以維持尊嚴與自主」。

貳、服務對象及服務原則

本計畫長期照顧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指日常生活功能受損而需要由他人提供照顧服務者,但考量我國人口老化趨勢之快速性、資源開發的有限性、儘速推動的急迫性,及特殊群體之老化經驗不同,本計畫服務對象包含:

一、65歲以上老人。
二、55至64歲的山地原住民。
三、50至64歲的身心障礙者。
四、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下簡稱IADLs)失能且獨居之老人。

本計畫提供實物給付(服務提供)為主,並依民眾失能程度及家庭經濟狀況,提供合理的補助;失能程度愈高者,政府提供的補助額度愈高。
失能程度分為以下三級:

一、輕度失能:一至二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下簡稱ADLs)失能者;僅IADLs失能之獨居老人。
二、中度失能:三至四項 ADLs失能者。
三、重度失能:五項(含)以上 ADLs失能者。

依家庭經濟狀況提供不同補助標準:

一、家庭總收入未達社會救助法規定最低生活費用1.5倍者:由政府全額補助。
二、家庭總收入符合社會救助法規定最低生活費用1.5倍至2.5倍者:由政府補助90%,民眾自行負擔10%。
三、一般戶:由政府補助70%,民眾自行負擔30%。

參、服務項目

本計畫涵蓋的服務項目以日常生活活動服務為主,包括八大項:

一、 照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服務):
  依個案失能程度補助服務時數:輕度每月補助上限最高為25小時;中度每月補助上限最高50小時;重度每月補助上限最高為90小時。每小時以180元計算,超過政府補助時數者,由民眾自行負擔。對民眾而言,若為低收入戶且為重度失能者,政府每月可給付16,200元(90小時乘以180元)的照顧費用,若為一般戶,政府補助11,340元(16,200元乘以0.7),民眾自己負擔4,860元。

二、居家護理:除現有健保給付2次外,經評估有需求者,每月可再增加二次,每次給付1,300元。

三、社區及居家復健:提供無法透過交通接送服務使用健保復健資源者,使用居家或社區復健服務,每次訪視費1,000元,每年給付職能治療及物理治療各六次。

四、輔具購買、租借及住宅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為增進失能者在家中自主活動的能力,每十年內提供10萬元額度補助購買輔具或環境改善。

五、老人營養餐飲服務:協助經濟弱勢(低、中低收入戶)失能老人獲得日常營養之補充,每人每日補助一餐,每餐以50元計。

六、喘息服務:為支持家庭照顧者,輕度及中度失能者,每年提供14天補助;重度失能者,每年提供21天補助,每天補助以1,000元計。

七、交通接送服務:為滿足失能者就醫及使用長期照顧服務服務的需求,特補助中度以上失能者使用類似復康巴士之交通接送,每月補助4次(8趟),每趟190元計。

八、長期照顧機構服務:放寬補助入住機構的對象為未達社會救助法1.5倍之重度失能者,全額補助。而未達社會救助法1.5倍之中度失能者,經評估家庭支持情形確有進住之必要,亦可專案補助。

肆、申請窗口

目前長照十年計畫的申請,是由各縣市政府成立單一窗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照管中心)負責失能評估,有長照需求的失能者,皆可向縣市政府的照管中心提出申請,由照管中心之照顧管理專員到府進行失能評估,符合補助之對象,照管專員也將研擬照顧計畫,連結適合失能者的各項服務,提供失能者全面性的服務內容。

資料來源:

http://elders.www.gov.tw/expert.php?ltt_id=1&ltd_id=1&showdiv=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