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騙人的 VS 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

書評:聯旗財產保險代理人 陳思穎 專員

   “核電”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其背後卻隱藏著高度風險及不安全性。對於“核電”原本是一知半解的我,經由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及”核電是騙人的”這二本書的介紹讓我對核電有更深入的了解。原來核能帶給我們的災害是無法想像的可怕。其背後也牽涉到政治因素及龐大的利益結構。

 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一書作者:劉黎兒,將本書分成三大重點來探討:核災、廢核、非核家園。在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之時,政府不願承認核一廠是設計和建造的錯誤而把責任歸究於地震和海嘯所造成,而且還企圖粉飾事實的真相,但沒想到後續引發愈來愈不可收拾的局面。福島核災後,德國、義大利、瑞士、比利時相繼表明廢核,但台灣卻無立即廢核的打算。反觀台灣和日本同屬地震帶上的我們地理環境根本不利於蓋核電廠,且危險性極高,要是核災發生時政府目前也未規劃好完整、周詳的防災措施,到時必引發不堪的後果。

 本書第二個重點則強調廢核的必要性,核電不但不安全、不進步、不減碳而且核電成本很高,核電業者卻說核電很便宜、且用種種謊言美化核電存在的必要性,欺騙無知的人民。殊不知美麗謊言的背後卻隱藏著可怕的未爆彈,只要核電廠的存在台灣就時時存在危險的環境中,人民生命也遭受到威脅。因為全世界最密集、最危險的燃料池就在台灣且核四廠還建造在人口密集的首都圈。一但發生核災政府不但無力救援、賠償。連國家都遭受無法估計的損失,所以廢核是勢在必行。

 非核家園才是理想家園是本書第三個重點。福島核災後,德國、義大利、瑞士、比利時都要廢核。而台灣卻無當機立斷做出決定,還在與四座核電廠周璇當中,政府若應立即廢核並開發自然能源替代不謹可讓電力夠用還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也有相當的經濟效果。

 核電是騙人的:核工學者的真實證言 作者小出裕章,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教,他投身原子能研究一輩子,也堅持反核四十一年,被日本媒體稱為「不屈的研究者」。
也許還有不少人對於核電的本質並未完全深入的了解,透過本書小出裕章以簡單、詳實的解說讓人理解輻射的真相並教導我們如何保護自己,防範輻射污染。”核電”不但是危險的能源其背後還隱藏著高度的風險,就算立即廢核也還有棘手的善後問題。而屬於地震帶上的日本卻蓋了五十四核電廠,隨時都存在可怕的環境當中。政府應正視核電的風險,並朝向廢核的規劃及善後,留給地球及未來子孫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看完了這二本書之後,我覺得政府應以日本311福島核災為教訓,廢除核電廠的興建,而不要一昧的認為台灣的核災不可能發生,況且國際專家公認,最危險的核電就在台灣!政府應立即終止核災的威脅並極積開發自然替代能源,來保障人民免於恐懼的威脅及阻止悲劇的發生。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書評:聯聿保經 楊明昌 經理

 本書作者劉紹華是位人類學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選擇中國一個偏遠地區從事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作者的研究初衷是想探討常與都市發展有關的愛滋病問題為何會出現在偏遠的涼山?書中指出,涼山是位於中國大陸四川省南部與雲南省交界的山區,也是中國海洛因氾濫、愛滋病猖獗的地區之一。原來這個現象的發生與過去彝族藉由生產鴉片和漢人交換白銀、槍枝的傳統有關。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諾蘇(彝族之一)青年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大量外流,離鄉進城探險,但不諳漢語因而被邊緣化的他們難以在漢人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許多人只能透過偷搶扒竊來謀生。在謀生不易的情況下,諾蘇青年將偶然發現的海洛因視為戰利品。「鴉片」原本就是傳統諾蘇人的奢侈品,只有權貴才能享用,因此當諾蘇青年在利姆鄉(作者主要的田野調查場域,位於涼山)之外的城鎮接觸到海洛因,很自然地也將海洛因視為一種「正面的奢侈品」,不僅自己施打海洛因,亦將海洛因帶回利姆鄉和親友分享。由於海洛因的施打,導致愛滋病也隨著海洛因在利姆鄉的傳播而肆虐。作者於是在書中以相當篇幅報導諾蘇青年與諾蘇女性吸毒、販毒與戒毒的生命經驗,他們因為吸毒而感染愛滋,卻因愛滋不是諾蘇人所定義的疾病而忽略愛滋的預防與治療,以致這些年輕人即使成功戒毒也難逃愛滋的奪命。

  對於利姆鄉的毒品與愛滋問題,中國政府並非毫無作為,只是改革開放不只是將諾蘇社會整合進資本主義的運作中,也破壞了諾蘇社會原有的部落文化。原本體現諾蘇部落文化的家支(一種宗族互助組織)不再是諾蘇人的重要組織。當家支的力量不再、政府欠缺對諾蘇人的瞭解也不願意多花時間和利姆鄉的諾蘇人互動時,所有的政策終究流於形式。常見的情形是政府官員在推動政策之前不會向諾蘇人說明政策的目的,諾蘇人則以自己有限的知識解讀或利用政策取得自己所需。以養豬計畫為例,政府原本期望透過養豬計畫扶持愛滋病患的生計,亦即政府送豬仔給患者,患者將小豬養大後可以將豬隻賣掉獲利或育種繁衍,沒想到不少健康的利姆居民竟因為希望取得豬仔而要求衛生院醫生幫他們偽造「愛滋證明」。又如花椒種植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也是為了扶持愛滋病患的生計。然而,負責該計畫的官員根本不懂諾蘇語,他和當地的鄉、村幹部簽下約九十畝地的合約,但鄉、村幹部只是拿錢卻沒有辦事,利姆居民仍將土地視為私有,並且種植其他季節性作物而非花椒。

 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利姆鄉的藥物濫用與愛滋問題,而是少數民族或偏遠地區在中國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如何被邊緣化、被國家犧牲的過程。現代化、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往往被描繪成貧窮與苦難的終結者。然而,利姆鄉的故事告訴我們,現代化、全球化與資本主義本身不是萬靈丹,唯有政府組織本身運作良善,且知道如何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兼顧少數群族的權益,資本主義才可能帶來社會共好,而非加劇的貧富與城鄉差距。

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書評:聯豪保代 員工福利部 李妍慧 專員

 本書作者是一所大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的書之後,她發現自己愈來愈無法瞭解當前的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同事們和她一樣都有個相同問題:「為什麼今日的大學生變得這麼難教?」現在學生們上課總是無精打彩,課堂上的學習對他們是重要的嗎?於是她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申請進入大學就讀,成為大學新鮮人,她選擇住宿、參與各項社團活動及課程,更深入了解學生們的生活和想法,這些體認和過程,讓她感到驚訝,當一位教了15年書的教授再重新回去經歷這一切時,似乎都完全不同了。而更重要的是,這對她未來重返教授角色時,在教育方法上能有什麼樣的改變和反思。

 我們總是會忘記自己曾經是什麼樣的人,例如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我們是個小孩、工作經歷裡曾經我們是別人的部屬、學習歷程中曾經我們也是個學生,當身份不同再加上時代的變遷,如何轉換思考模式來處理當下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人們也往往習慣一個角色時,可能就自動省略了其它我們認為無關緊要的事,就例如本書作者在成為學生後,因為視野不同了,才知道如何搭乘學校巴士,或是可能找不到某棟大樓或書店,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項學術研究,倒不如說這是一個不同角色扮演的生活體驗。

 這本書紀錄了美國大學生的各項行為模式,無論是在學校住宿的生活習慣、課堂上學習方式、同學間的社交模式,這些大學生所做的、所想的,其實與現今台灣大學生們也十分相似,而且世代相傳。在經過漫長的求學歷程,終於進入高中後,學生們便開始對三年後的大學生活產生期待和浪漫的幻想,期待著多彩多姿,沒有大人管的自由生活,也認為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主性,於是便開始展開她們的計劃。我想也許這就是「轉大人」的一種過程和成長吧!

 藉由此書點出的種種現象,可以讓教師了解現今學生生活,進而找出解決學生問題的方法,即使依然遙遠,但至少這是瞭解的第一步。作者接觸了上百位的受訪者,包含外籍學生如何看美國大學生,花了很多的篇幅擔憂道德上的問題,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會有如此現象,與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價值觀和文化上的差異等都有相關,環環相扣。我覺得,她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去認真瞭解「學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使她更了解學生(年輕人),對她未來在教育的方法上也能有所幫助,也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書評:聯豪保代 蔡怡娟 經理

 本書從社會學的理論衍繹探討外籍移工的社會現象,外傭的由來從歷史側影延伸至現代社會,作者說明外傭存在的歷史文化背景及現代社會逐漸升高的外籍移工的占率,描寫外籍移工的的異國生活及移工社群的網絡如何建立,更提出東南亞各國的客工制度及臺灣的外籍移工政策,作者以社會學的理論架構深入淺出的描繪出外籍移工的生活輪廓,更以訪談數百位的雇主及外籍移工作為本書各章節穿插的討論個案,藉以增添本書的活潑性及更生活化的闡釋。

   作者貼切描寫臺灣女主人與女性移工雙方的愛恨情仇,女主人需要外籍移工分擔家務、外包孝道甚至於代理母職等工作,又對於外籍移工的監督、管理及控制滴水不漏,女雇主怕外籍女移工勾引自己的丈夫,限制她們的穿著打扮,更害怕小孩只親外傭不要親娘,區隔照顧時間、居住空間及區分家務工作的內容等,以明確畫分母親及傭人的不同。擔心外傭週日放假會被移工社群污染而學壞,或者逃跑,所以雇主不准外傭週日放假或扣留她們的護照以防止逃跑。

 同時也描繪出女性移工對臺灣女主人的負面評價,女性移工認為臺灣女主人懶惰不作家務且不照顧小孩,她們認為臺灣女主人是不盡責的母親及家庭主婦,不希望成為像臺灣女主人一樣的母親及家庭主婦,也透露出女性移工跨國持家與無法善盡母職的無奈。臺灣社會充斥著泰國、越南、及其他各種的異國料理及異國節慶(如:潑水節),惋惜未深入探討外籍移工所帶給臺灣社會的文化衝擊,或外籍移工所造成臺灣社會的治安隱憂及陽光背後的陰影,是本書的遺珠之憾。

 臺灣家庭從傳統三代同堂演變為雙薪的核心家庭,低出生率(低於1.35%)加上平均餘命延長,臺灣在2017年65歲以上人口占率約為14%,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率約為20%,至2060年將達42%,意謂著臺灣65歲以上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口增加身旁卻無子女照顧,惟一可藉助的就是申請外籍監護工分擔照顧責任。人口高齡化造成對外籍移工的需求,亦造成外勞配額不足以回應逐年增加的老年人口,政府遂以增加外勞的配額及推動老年人口的長照計劃作為因應措施。臺灣目前失業率約為4%,高失業率及低經濟成長率下,造成就業人口外移至大陸或其他東南亞諸國,遷移旅程中的複雜與兩難,『跨國灰姑娘』的續集正在臺灣上演,灰姑娘的美滿結局會成真嗎?還是如童話般的夢幻?外籍移工是族群他者嗎?這是值得省思的另一章。